小猪百科

手机版

小元素大产业,看包头如何“点土成金”

《包头日报》2025年7月15日 3版


深读 | 从“世界级储量”到“世界级产业”

探寻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包头密码”

当内蒙古国创稀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稀土植物补光灯在沙特阿拉伯的沙漠农场点亮第一缕光,当金力永磁的高性能磁体嵌入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当北方稀土的永磁电机让包钢集团的轧钢车间能耗骤降——包头稀土产业正以“点土成金”的魔法,完成从“世界级储量”到“世界级产业”的华丽蝶变,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令人瞩目的“包头速度”。

我市稀土产业的“人无我有”藏在三组硬核数据里:4350万吨稀土储量占全国83.7%、全球37.8%,2024年争取稀土矿产品指标18.9万吨和冶炼分离产品17万吨,全国占比近70%;270家企业织就从采选冶炼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永磁、储氢、抛光、催化助剂材料产能全国第一;1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新培育5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鹿城实验室让成果从“实验线”跃向“生产线”。

从年产150万吨稀土钢到永磁电机替代潮涌,从“事业编企业用”引才到内科大每年培育340名稀土专业人才,包头正把资源优势锻造为产业胜势,让这份“人无我有”的家底“含金量”持续跃升。


科创引擎轰鸣

破解“卡脖子”难题

卧龙电驱(包头)永磁电机有限公司工业永磁工厂

在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的生物冶金中试示范线上,张洪杰院士团队研发的微生物正在“吞噬”稀土尾矿,原本废弃的矿渣经过数小时生物浸出,便可回收制备成高纯度稀土原材料。“传统稀土分离流程存在能耗高、污染环境、分离效率低等问题,稀土生物分离技术通过微生物合成等先进手段,构建工程化微生物体系,实现对稀土尾矿(回收率76%)及城市稀土废料(回收率98%)的高效浸出、富集与分离。”中心科研人员介绍,目前,年处理10吨级稀土尾矿示范线与年处理吨级稀土废料示范线已完成搭建与试验验证。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正是我市稀土产业创新突破的生动缩影。两年来,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集聚4位院士、300余名科研人员,在磁性材料、光功能材料等领域突破11项关键技术。与李卫院士团队合作开发高铈含量高性能钕铁硼磁体,为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领域提供高效经济的关键材料;和德国知名专家格林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解伟研究员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小型盘式高效电机,实现进口替代……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纷纷涌现。

稀土院天津分院的科研人员则把实验室“搬”到了新疆棉田。针对困扰棉农多年的黄萎病,他们研发的稀土农药助剂通过增强棉花抗性、抑制病原菌,在2024年新湖农场万亩示范田实现“病苗清零”。

“以前发病就绝收,现在用了这‘神药’,收成至少提升10%!”棉农伊力哈木的话道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民生温度。有数据显示,该技术在有效应对病虫害的同时,可减少25%以上的化学农药用量,为绿色农业提供了“稀土方案”。

国创稀品稀土发光展示区植物

在内蒙古国创稀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另一种“点土成金”正在上演。走进企业的稀土发光展示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无需复杂的控温调湿设备,蔬菜却鲜翠欲滴,奥秘就在于蔬菜头顶那盏神奇的稀土植物补光灯。

“这盏补光灯能够精准调配育苗期与开花期的红蓝光比例,激发根系活力,提升花果品质,确保作物在冬季或沙尘天气仍能维持生长。”内蒙古国创稀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瑞介绍,企业科研团队还利用添加镧铈等元素的转光粉制成稀土转光母粒,广泛应用于大棚膜、电子背板、照明导光板等领域,将有害蓝光转化为护眼有益光。2025年上半年企业终端产品订单饱满,预计年产值可达7600万元。

科技创新,正成为包头稀土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推动着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全链协同发力

构建产业生态闭环

工人在组装永磁电机

步入金力永磁的工厂车间,生产线火力全开、工人们铆足干劲,压型、烧结、机加……每个生产环节都在满负荷运转,全力稳增长、拼产能。

“作为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稀土永磁材料生产工厂,我们一期8000吨/年、二期12000吨/年项目已满产,等三期项目投产后,整个包头基地将达到4万吨/年产能,约占全球年产量的12%,年产值近80亿元。”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权介绍,公司具备行业领先的晶界渗透技术,产品应用于变频空调压缩机、汽车、风电类应用等领域,为比亚迪、特斯拉、金风科技等头部企业提供核心材料支撑。

沿着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卧龙电驱(包头)永磁电机产业园的总装线上,工人们正在组装工业永磁电机。“这台永磁半直驱电机采用高性能磁钢,比传统电机重量轻40%,却使设备启动扭矩提升30%以上,节能20%以上,并拥有超高响应速度等特点。”卧龙电驱(包头)永磁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裴植介绍,卧龙电驱选择投资包头,是因为这里有强大的磁材生产能力,像金力永磁、大地熊等都是主要上游磁材供应企业,作为中间环节,以工业永磁电机为例,卧龙电驱在钢铁、铝、有色加工、石油化工等行业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场景,主要客户有包钢集团、包铝集团、神华集团等。

卧龙电驱产品模型

“推动稀土产业从资源开发到产品应用全链条发展。”从磁材到电机的“一步之遥”,让我市形成了“原料—材料—器件—应用”的完整链条。

包头是“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的主战场,包钢集团积极发挥“链主”企业力量。北方稀土磁材公司5万吨高性能钕铁硼速凝合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金蒙稀土的钕铁硼废料回收生产线加速建设……近年来,包钢集团以“项上发力”促“链上开花”。

聚力“链式”发展,助力包头实现了从“原料输出地”到“产业高地”的深度跨越。“截至目前,我市稀土产业已形成从采选冶、加工到应用、研发、贸易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稀土企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原料端,冶炼分离产能占全国的近六成;新材料端,永磁、储氢、抛光、催化四类稀土新材料产能达到近30万吨,综合产能位居全国第一;应用端,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落户企业20余家,2024年稀土应用实现产值近500亿元,占全市稀土产业的48%。”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跨界融合突破

开拓产品应用“新蓝海”

国创稀品产品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我市稀土产业积极挺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以“稀土+”为引领,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发展新蓝海。

随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端钕铁硼永磁材料的需求日益旺盛。“未来5—10年,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生产将呈现‘高性能、低重稀土、精密加工、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金力永磁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由基础材料生产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型升级,由单一永磁体出口向高附加值深加工器件或永磁电机转型升级。”苏权说。

除了在传统的高端制造领域发力,我市稀土产业还在贴近生活的场景中积极探索。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的“稀贝丝冰逸冰爽防护母粒”被应用于包钢最新夏季工服,能实现“瞬间凉”和“持续凉”的效果,可使体感温度降低3℃~5℃;此外,新疆棉田的增产、煤矿电机的节能、5G基站的散热等领域都能看到稀土应用的身影。

从工业黄金到民生元素,稀土的应用边界正在无限拓展。未来,包头稀土产业将大力培育稀土光电、稀土热管理、新型化工有机材料等新兴产业,开拓更多稀土新材料应用场景;此外,将深耕稀土智慧照明、稀土+医疗、稀土+纺织、稀土+农业,在国计民生各领域渐次点亮“稀土之光”。

从白云鄂博的稀土矿山,到实验室的微观调控,再到产业园的智能生产,包头用实践证明,资源禀赋不是天花板,而是起跳点。当科技创新激活资源潜力,当全链思维重塑产业形态,当场景创新打开应用蓝海,包头稀土产业将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稀土彩色玻璃


锐评

“点土成金”背后的包头密码

从“资源”到“创新”的跨越,包头稀土产业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

4350万吨储量的“家底”,不是躺在账本上的数字,而是被科创引擎点燃的火种。生物冶金让尾矿“重生”,永磁电机掀起替代浪潮,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跃变,破解“卡脖子”难题的锐气,让“工业维生素”挣脱低端锁定。

270家企业织就的全产业链,是“点土成金”的魔法棒。从金力永磁的磁体嵌入特斯拉,到卧龙电驱的电机降本增效,从原料输出到千亿产值,链条延伸一寸,附加值便跃升一尺。

当稀土补光灯照亮沙特沙漠,当稀土工服带来清凉体感,“稀土+”正打开应用新“蓝海”。这不仅是资源变现,更是产业思维的革新——把“人无我有”的优势,变成“人有我优”的胜势。

包头的实践证明,资源的天花板,永远高不过创新的天际线。


策划:张建芳 周旭

文/图 记者:苗雨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