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荔浦双料制陶制作技艺:黏土+石英砂的魔力 万年秘方造就“不裂”好陶

2001年,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约12000年的神奇陶片——它尚未完全陶化,后在2016年获学术界命名“陶雏器”,使桂林被确定为中国陶器起源发明地之一。

这片陶器蕴含了万年前先民的智慧——他们首创了“双料混炼”制陶技术,即将黏土与石英砂按比例混合。穿越时空,这项古老技艺在桂林荔浦市大塘镇庆华村雷家屯得到了活态传承。当地村民至今仍沿用这个“双料”配方,制作实用美观的日用陶器。

日前,记者走进雷家屯,在窑火与陶泥的辉映中,聆听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雷秀军讲述守护万年技艺的故事,见证这一古老智慧如何在当代焕发生机。

非遗名片

项目名称:荔浦双料制陶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技艺

项目内容:荔浦双料制陶技艺传续了距今约12000年的桂林甑皮岩人时期新石器时代人类早期制陶的手工艺形态,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双料”配方——精选本地特产黏土与石英砂混合炼制陶坯。其成型工艺多样,包括古老的盘筑法、独特的脚趾拨动慢轮法以及手拨动转轮法。焙烧环节则坚守传统龙窑土法,成品陶器具有烧结度高、硬度大、不渗水、热膨胀系数小、受冷热不开裂等特点。产品以贴近百姓生产、生活的坛、罐、缸、盆等实用器为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桂林豆腐乳的主要储存容器的豆腐乳坛(罐),被证实能有效提升豆腐乳的风味纯香度、保持其艳丽色泽,并大大延长保存期限。

项目级别:2020年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窑火不熄

“双料混炼” 守护陶艺“活化石”

从荔浦高速收费站下高速,记者一路跟着导航来到大塘镇庆华村的雷氏陶瓷制品有限公司。见到荔浦双料制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雷秀军时,他刚刚结束龙窑的通宵守夜工作,但看上去仍精神抖擞。在他的引导下,记者参观了雷氏陶瓷展厅,这里不仅展示了制陶流程,也讲述了陶瓷在荔浦的发展历史。

在雷氏陶瓷展厅内,陈列着采用双料制陶技艺制作的罐、坛、花盆、茶具等。 记者蒋璇 摄

展厅内陈列着许多采用双料制陶技艺制作的罐、坛、花盆,这些朴实的生活器皿在当地十分受老百姓青睐。其中,展示架上一件名为“送财童子”的精美陶器颇为引人注目——一头黄牛驮着一名手持金元宝的孩童,制作精美,展现了雷秀军在传统技艺上的创新尝试。

桂林的制陶业,可追溯到人类史前12000至7000年前的桂林甑皮岩人时期,“双料混炼”作为主要技术手段贯穿了整个甑皮岩人的制陶时期。至汉武帝时,桂林陶器制作虽有了很大发展,但双料混炼的核心技术依旧保持不变,荔浦多处汉墓群出土的大量陶器文物便是明证。

据庆华村雷氏、刘氏族谱记载,当地自明代起便有双料制陶传统,龙窑之火数百年不息,产品涵盖日用陶器与出口仿古艺术品。

雷秀军介绍,其祖辈于清代从湖南受邀来荔浦制陶,自此扎根,在制陶时沿用了当地传统的双料技艺,传承至他已是第四代。荔浦双料陶主要有素陶、素釉陶两种,器形规整,通过最简练的结构取得力量均衡,最大限度地满足盛物、使用的需要。该技艺核心是以本地黏土与石英砂按比例“骨肉相融”后制成陶坯泥料,泥料质地细腻,天然洁净,绿色环保,且富含铁、锌、钙、硒、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再经盘筑、快轮拉坯或模具成型,辅以刻、纹、印装饰,自然晾干后,用当地盛产的黄泥、黑锰泥、石粉按比例制作成釉水上釉,最后入龙窑烧制。成品具有烧结度高、硬度大、不渗水、冷热不开裂等特点。

工人正在上釉。 记者蒋璇 摄

“我从小就看着大人制作酒坛、酸坛、水缸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陶器,耳濡目染下,十岁左右就开始帮着大人们一起制陶,慢慢掌握了一些制陶技艺。”雷秀军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他考入武汉的大学,由于父母相继病逝,作为长子的他不得不中断学业,返家继承父亲遗留的陶坊,兄弟三人携手共进以制陶营生。

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发扬荔浦双料制陶技艺,在坚守生活陶器生产的同时,不断探索拓展产品种类。

古法新用

机械化保生存 龙窑柴烧守匠心

传统制陶技艺,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并非一帆风顺。

雷秀军回忆,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制陶,成品统一在村中的龙窑烧制。然而,纯手工工艺效率低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村里的制陶作坊大量关闭,从鼎盛时的四五十家锐减至寥寥数家,工匠们纷纷外出谋生。“直白地说,做这行如果不能养家糊口,谁还会坚持?没人坚持,技艺自然就被淘汰了。”这是雷秀军最切身的感受。

面对困境,雷秀军选择了主动求变。他只身前往佛山学艺,并于2010年经过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后,决定引入机械化生产扩大规模,运用现代科技助力传统技艺,提升双料混合揉炼的工艺与艺术表现。

在严格保持荔浦双料制陶独有材料配比的基础上,机械化生产使陶器产量成倍增长,且品质上乘。此后,他又陆续引进了梭式窑炉、烤房、天然气设备等现代生产线技术,改造传统龙窑,添置模具。前几年,大塘镇整合资源,联合雷氏陶坊成立了广西荔浦雷氏陶瓷制品有限公司,探索“公司+村民合作社+雷氏陶坊”的发展模式,盘活村级资金,助力产业振兴。

雷秀军在展示荔浦双料制陶陶器作品。 记者蒋璇 摄

走进制陶厂区,记者看到,工人们有的负责压坯,有的正在修坯,有的专心上釉,分工协作,一派繁忙景象,木架上则摆放着已经烧制完成和正在等待入窑的产品。“每年我们都会收到大量的豆腐乳罐的订单,这些订单大多来自广西区内客商。”雷秀军说,客户们正是看中了陶罐密封性好、避光性强,更利于豆腐乳发酵、提升风味的优点。

尽管拥抱了机械化,雷秀军从未放弃对传统工艺的守护。他在新厂旁特意新建了一座长30余米的龙窑。然而,新龙窑的柴烧之路却充满坎坷,初期烧制的成品中,次品率竟超过一半。“龙窑有自己的‘脾气’。”雷秀军解释道,“老龙窑历经数代,早已被摸透习性,何时该怎样烧,大家驾轻就熟。但新窑不能照搬老经验,得从头摸索。”为了驯服新窑的“脾气”,他耗费了近两年光阴,其间面对堆积如山的废品,也曾萌生退意,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

在他看来,柴烧是老传统、老工艺,在保护荔浦双料制陶技艺时,就得保留柴烧技艺,缺了它,这门技艺就少了应有的“味道”。“烧制过程中需要持续加柴以保持高温,连续三天,天气不佳时还需延长,在此期间,一直要有人在旁守候。”

工人在清理窑洞口的柴灰。 记者蒋璇 摄

如今,雷秀军采取了一条双轨并行的道路:缸、罐、花盆等生活器皿主要依靠现代工艺规模化生产,以满足订单需求,保障工厂的经济效益;而茶具等蕴含文化属性的陶器,则坚持手工制作,保留机械化无法替代的温度与韵味。

除线下渠道外,雷秀军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电商平台展示和销售其创新产品。这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将精美的双料制陶产品直接送达全国乃至更广范围的消费者手中,也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关注这项传统技艺,线上销售的数据反馈和客户评价,也成为他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重要参考。

“现在陶器能卖钱了,我们不仅请回了村里的老工匠,还用纯手工技艺为客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务。”雷秀军表示,只有这样,传承技艺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大家都能从中获得收益,这项技艺才能真正延续下去。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线上直播带货。 记者蒋璇 摄

非遗焕新

研学、文创与电商三重奏

在传承荔浦双料制陶技艺这项非遗的过程中,雷秀军不仅致力于创造经济效益以支撑技艺发展,更积极拓展其社会效益。

2021年,雷氏陶瓷制品有限公司获评“桂林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设了系列研学课程。学生们在此深入了解中国及荔浦陶瓷发展史、双料制陶技艺的传承脉络,参观龙窑柴烧与制作流程,并在雷氏陶艺体验馆亲手创作陶艺作品。

“打造这样的实践教学空间,让公众亲身体验制陶,能有效提升对陶瓷的兴趣,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雷秀军笑着说。

学生们在雷氏陶艺体验馆亲手创作陶艺作品。 (受访者供图)

此外,他还频繁参与桂林市内外的制陶展演,通过宣传吸引了大量爱好者前来参观。其不断研发的产品畅销区内外,线上电商渠道的拓展更显著提升了销量与品牌知名度。来自线上线下客商的需求反馈也促使他在传承中持续改进工艺,使广大客商和消费者共同成为推动技艺传承的群体。

同时,雷秀军着眼于技艺的创新转化。他坦言,过去以生产实用型粗陶为主,附加值不高;如今市场更青睐精细的陶瓷工艺品。因此,他正努力以双料制陶技艺为基础,融合荔浦本土文化及桂林元素,开发具有故事性的文创产品,赋予这项古老技艺当代魅力。

在产品设计创新上,他采取校企合作模式——与高校共同研发,再由厂内技术人员负责实施生产。“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非遗持续注入新活力。”为此,雷秀军计划今年推出一两款文创产品接受市场检验(包括线上线下的双重反馈),并持续开发受欢迎的非遗文创。

荔浦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产品线上线下流通加速,产品供不应求,利润空间大,以雷秀军为代表的新时代传承人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组建制陶研发团队,不断提升双料混炼的制陶技艺和品相艺术,通过参加非遗活动展演,将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美术实践课程引进制陶非遗工坊,以及利用电商平台提高影响力等多种方式,使这项古老的技艺得以有效传承。古老的双料混炼技术和美学元素装饰的完美结合,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促进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为精准扶贫、村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

来源: 桂林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