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八路军主力挺进外长城龙关、崇礼、赤城地区。图为向独石口挺进的八路军。 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1944年4月7日夜,在位于张家口崇礼与宣化交界处的猴儿山,长城脚下夜色如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十团二连的战士们暗夜潜行,利用地形掩护迅速抢占猴儿山制高点。
龙(关)崇(礼)宣(化)抗日民主联合县原定次日在黑土沟召开干部会议,研究向日伪军开展“樱花节”攻势,进一步扩大抗日根据地。但由于汉奸告密,日伪军企图偷袭黑土沟,抓捕开会干部。得知敌情后,二连紧急部署,做好了战斗准备。
8日8时许,日伪军200余人在火力掩护下,从长城北侧向八路军发起攻击。八路军战士与敌人激战半小时,日伪军弃尸20余具退缩回去。
12时许,又有100余名日伪军乘车由南北两侧扑来,妄图三面围攻形成夹击之势,又被八路军以猛烈的火力打了下去。
17时,600余名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再次从三面向八路军发起冲击。八路军趁敌立足未稳突然反击,将敌人击退。日伪军尸横遍野,不得不停止攻击。
猴儿山战斗,二连面对7倍于己的敌人,英勇奋战12小时,连续击退日伪军19次疯狂攻击,共歼敌300多人,终于坚持到夜晚,掩护县区干部胜利突围。
1944年春,这样的战斗、这样的胜利,在燕赵大地频频上演。
当时,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从华北抽调大批兵力,华北日军被迫转入战略守势。在有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制定了为反攻和战后做准备的方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关于一九四四年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团结全华北人民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华北抗战,坚持抗日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迎接胜利,是1944年全华北的方针。”
在河北各抗日根据地,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相结合,正规军、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战斗战役规模愈来愈大,攻势愈来愈猛。
北岳区自1944年1月起主动出击,至5月,攻克敌据点358处,新开辟工作的村庄2360个。在护麦斗争中,又作战88次,歼敌1500多人。6月,向敌纵深地区攻击,连续袭击了保定、望都、完县(今顺平县)、涞源等县城。同时,察南部队越过桑干河,在涿鹿县深井堡以西建立游击根据地,开辟了怀安、宣化、阳原、涿鹿部分地区,打开了察南地区的局面。平北部队向北扩展,开辟了张家口东北崇礼县大部地区。
冀中区发动了春季“拔碉战役”,从2月初至4月底,攻克敌据点、碉堡519处,使日军据点、碉堡由1943年的1082处减至563处。接着,又展开“护麦战役”,至6月底,作战100余次,消灭日伪军1476人,粉碎了日军在河北抢麦10万吨的计划。
在冀热边区,1月至5月,抗日军民粉碎了日伪军1.5万人对热南山区的“扫荡”和对遵化、玉田地区的合击,作战55次,歼敌2962人。
(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整理)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