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中高考前紧张焦虑?江门心理专家助你顺利通关

中高考临近,考生们应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应对考前各种焦虑紧张情绪?家长又该如何做好陪伴,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南方+江门健康频道对考试期间同学们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汇总梳理,联合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任敏清共同整理“减压锦囊”,帮助中高考期间受到心理和情绪困扰的同学们得到纾解和释放。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任敏清。

【学生篇】

问:学到最后我出现了“高原现象”:努力却不见进步,觉得学习没动力,每天重复,很枯燥,效率低下,学不进去怎么办?

答:学习中的“高原现象”,即学生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却难以突破瓶颈、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的状态,这是大家都会经历的正常阶段,就像长跑中的“极点”,目前短暂的停滞不代表能力极限,而是身体和心理需要去调整的信号。在这个时候我们要避免因焦虑或自我怀疑加重压力。先冷静下来,反思当前学习模式,尝试将知识结构化,灵活运用思维导图、错题分析、多感官学习等小办法,避免无效努力;同时可以将大目标拆解为可实行的小目标,通过阶段性成果积累信心;必要时向老师或同学求助,分享困惑,也利于获取新视角,取得进展。请记住:每一次停滞都是下一次飞跃的起点!

问:最近我的状态很不稳定,普通考试就可以发挥得很好,一到联考就总发挥失常。我很担心高考发挥失常,晚上也总睡不好,该怎么办?

答:中高考是人生长跑中的一个站点,而非终点,联考更是,本质上都是对知识的检验,无需将联考与中高考直接等同。我们要用理性分析替代情绪化判断。人不可能永远处于最佳状态,联考失常是“正常现象”。每次联考后,分析失常原因(如时间分配、心态波动),写下“联考失常清单”,记录具体问题(如紧张到手抖、看错题目),逐一解决,而非单纯关注分数。通过系统性调整心态、训练抗压能力,并建立科学的复习习惯,考生会逐渐适应高压环境,高考时也能稳定发挥。记住,你已经在普通考试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联考只是通往目标的一块跳板。调整心态后可建立睡眠仪式,如睡前1小时避免刷手机、做题,改为听轻音乐、写日记或冥想,可尝试温水泡脚、喝热牛奶,也会促进睡眠。必要时咨询医生,寻求专业帮助。

问:父母经常说“我们不给你压力,你尽力就好,考不好也没关系的”,每次他们这么一说我就会有抵触情绪,该怎样在最后时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答:父母的表述可能源于对考生的保护,但“考不好也没关系”这样的言语困难让考生感到不被认可努力的价值。考生们可尝试通过自我对话调整认知,将其转化为更积极的解读,例如:“他们想表达的是无论结果如何,都会支持你,但更希望你重视自己的潜力”。若父母的话语让考生产生抵触,可以尝试用更直接的方式表达感受,例如:“我知道你们是想让我放松,但这句话让我觉得你们不重视我的努力,我需要听到更多对我的肯定。” 若父母频繁施压,可明确表达需求,例如:“我需要你们少提考试结果,多关注我的情绪状态,比如夸我最近整理错题的进步。” 注意亲子沟通需双向理解,家长的支持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建议双方共同建立“信任-鼓励”的互动模式。若情绪持续低落,可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

问:临近考试,家里人对我越挑剔,越喜欢管着我,越限制我的自由,然后整天不让我碰手机,我只是想放松一下,怎么办?

答:中高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也是对家长的挑战。家长的过度管控往往源于对未来的担忧。家庭的支持应是“后盾”而非“枷锁”,这是可以通过有效沟通、相互理解、科学调节,既能缓解压力,也能为考试状态蓄力。建议考生与家长坦诚沟通,可以选择合适的沟通时机,避开家长情绪激动或疲惫的时候,比如晚饭后或散步时,以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需求,注意避免指责,用“我”开头陈述感受,减少对立感,通过共情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同时考生自己也要保持稳定的作息和学习状态,定期向家长汇报学习进度,用行动证明能力。若矛盾难以调和,也可向班主任、心理咨询师或信任的朋友倾诉,避免情绪积压。记住,大家共同目标都是让孩子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

问:考试遇到的题自己不会做怎么办?第一科就考砸了怎么办?父母老师问我考得怎么样怎么办?

答: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怎么办?考生们要冷静处理,调整心态。紧张时可通过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缓解焦虑,保持大脑清晰。再灵活应对,例如优先完成有把握的题目,积累信心后再处理难题,避免浪费时间;即使题目陌生,可尝试从已学知识中寻找相似点或解题思路;即使无法得出最终答案,写出相关公式、推导过程或关键步骤,争取部分得分。

考试失利后感到沮丧是正常的,我们要接纳情绪,避免自我否定,避免陷入“灾难化思维”,如“考砸了人生就完了”。及时调整心态,用积极视角看待问题,第一科成绩不代表整体水平,后续科目仍有翻盘机会,可以回忆自己过去在模拟考中“低开高走”的经历,增强信心。考试结束后快速复盘,避免“沉溺回忆”,调整复习重点,优先巩固优势科目,确保后续科目稳定发挥。进行深呼吸释放压力,同时心理暗示:默念“每一科都是新起点,我能掌控当下”。

如果家长老师追问考试情况,这时候可以向家长坦诚沟通,但注意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表达。与老师沟通时寻求支持,询问后续考试的复习建议,而非单纯抱怨。若家长过度追问,可委婉说明:“我现在需要冷静,等全部考完再详细沟通。”,避免二次伤害。相信父母和老师都会理解考生的心情。

【家长篇】

问:最近,我感觉自己似乎也出现了考前焦虑的现象,对孩子的备考状态过度上心,甚至被说我是在帮倒忙,我该怎么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让孩子受到我焦虑情绪的影响?

答:家长的情绪稳定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面对孩子的备考焦虑时,家长自身的情绪调节至关重要。通过自我调节、科学沟通和环境优化,家长不仅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还能在亲子关系中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首先家长要先识别焦虑信号,记录自身情绪触发点,分析焦虑来源,写下当前情绪(如“焦虑”),分析触发原因(如“担心孩子成绩”),并接受其合理性(“这是正常的担忧”)。注意情绪本身无对错,接纳能减少自我批判,避免将负面情绪外泄。当出现心跳加速、过度担忧时,立即暂停并进行深呼吸(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或肌肉放松训练,打断焦虑循环。建立“焦虑隔离区”,设定每天10-15分钟的“担忧时间”,集中处理焦虑,其余时间避免反复纠结。在家中设置“冷静角”(如角落的沙发+舒缓音乐),当情绪波动时在此独处,避免与孩子冲突。每月安排1天“自我充电日”,进行SPA、阅读或与朋友聚会,避免将精力完全消耗在育儿上。

问:都说越是临近考试,就越是心态上的较量,那么作为家长,我可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迎考心态呢?

答:首先家长需要稳定自身情绪,避免焦虑传递,因为家长的焦虑会直接影响孩子,可以通过深呼吸、运动或与朋友倾诉等方式缓解自身压力,避免反复思考“孩子可能考砸”等负面假设,转而关注孩子的进步而非结果,多关注孩子的努力细节,如“今天你主动整理错题,效率很高”,而非单纯表扬成绩。避免横向比较(如“别人家孩子”),多进行纵向对比(如“比上周更专注”)。减少过度干预,避免频繁询问复习进度或成绩,保持家庭生活的正常节奏,如按时作息、减少应酬,让孩子感受到稳定感。营造支持性家庭氛围。成为孩子情绪“收纳箱”,当孩子表达焦虑时,用“我理解你很紧张”“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等共情语言回应,而非急于解决问题。通过微笑、平和语调传递安全感。减少家庭冲突,避免在孩子面前讨论敏感话题(如成绩、未来规划),保持和谐的家庭关系,例如通过散步、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放松,用“共情+引导”替代说教。引导孩子自我调节,教授孩子压力管理技巧,帮助其设定合理目标,降低心理压力。

问:临近考试,我该如何在生活后勤方面更好地帮助到孩子呢?

答:临近考试,家长们可以科学安排饮食与作息,饮食以清淡、营养均衡为主,避免突然改变饮食习惯。例如,增加鱼类、坚果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但无需刻意“补脑”。逐步帮助孩子调整生物钟,确保孩子每天7-8小时睡眠,并模拟考试时间安排午休(如30分钟)。保持学习环境安静整洁,减少外界干扰,提供“无干扰”的支持,注意避免“过度关心”陷阱:家长的过度关注可能让孩子感到压力,避免在孩子学习时频繁打扰(如送水果、追问进度)。灵活调整计划,根据孩子状态调整复习节奏,例如允许每天留出30分钟运动或兴趣活动(如听音乐、绘画),帮助释放压力。考前帮助孩子检查考试物品(身份证、准考证、文具),带孩子提前熟悉考场路线。通过以上策略,家长既能成为孩子的“后勤部长”,又能成为其心理支持者,帮助孩子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记住,孩子的成长远不止于一次考试,家长的陪伴与信任才是他们最大的底气。

南方+记者 郑琦 通讯员 朱嘉茵

【作者】 郑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