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城市逐渐安静下来,大部分人都沉浸在梦乡之中。然而,在某间公寓里,凌晨两三点了,一家人正酣睡。隔壁房间电视屏幕散发着幽幽的光,屋内的灯也没关,床头的手机屏幕时不时闪烁一下,仿佛在诉说着主人还未入眠的夜晚。突然,睡梦中的某人胸口猛地一闷,下意识地翻了个身,嘴里发出一声闷哼,随后便没了动静。
清晨的阳光洒进屋子,家人起床准备新一天的生活,却发现那人安静地躺在床上,已然没了呼吸。他的脸色泛着青灰,凑近一听,心跳也停止了。等到 120 急救人员匆匆赶来,医生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说出那句令人痛心的话:“可能是猝死,走得太突然了。”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频繁发生到让人有些麻木。尤其是 30 至 50 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更是猝不及防地被这类危机笼罩。很多人白天还能在工作中谈笑风生,在键盘上敲字,可到了夜晚,生命却毫无征兆地戛然而止。
医生们在面对这些令人惋惜的案例时,越发觉得,并非疾病来得迅猛如虎,而是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生命,如同暗处的杀手,“杀人于无形”。
为什么夜里容易出事呢?其实,心脑血管在夜间本就更为脆弱。夜晚,交感神经系统进入低谷期,心率和血压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波动剧烈。此时,若身体还在高强度运转,就好比一辆汽车在半夜的高速公路上飞驰,一路不减速,发动机爆缸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当下,许多人觉得夜晚才是真正 “属于自己” 的时光。白天在工作岗位上,仿佛只是机械运转的工具人,到了晚上,便想尽情放松,做回真实的自己。然而,他们 “做回人” 的方式,却往往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首当其冲的不良习惯,便是 “躺着刷手机到凌晨”。不少人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眼睛累点,头有点晕乎罢了。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对心脏造成的负担,比喝酒、抽烟还要严重得多。手机屏幕散发的蓝光,如同无形的手,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让本应袭来的睡意被强行打断,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你以为自己正惬意地躺着休息,可整个神经系统却还在马不停蹄地工作。
尤其是如今短视频平台的推送机制,每隔几秒就会给用户带来一个新的刺激点。大脑忙着不断处理这些新内容,皮质层持续被激活,心跳频率不由自主地加快,交感神经也愈发紧张。一项对多达上万人的追踪研究数据显示,睡前玩手机超过 1 小时的人,夜间心率平均值比正常人高出约 15%,而这类人群猝死的风险更是接近正常人的 2 倍。这种风险并非玩一次手机就会立刻降临,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每天都处于这样的状态,身体根本没有丝毫恢复的时间。回顾那些心源性猝死人群的作息,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 “入睡前过度用脑”。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不良习惯组合,即 “夜宵 + 冷饮 + 空调”,这堪称标准的 “深夜死亡三件套”。夜深人静,大约晚上 11 点的时候,有人肚子饿了,于是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烫,再配上一杯冰爽的奶茶,接着打开空调,裹着被子,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刷剧,自我感觉人生短暂,此时就该尽情享受。然而,在这种状态下,肠胃被迫在本该休息的时间工作,交感神经也被调动起来。与此同时,外部的低温环境让血管收缩,胃肠的血液供应随之下降。而心脏既要为身体供血,又要努力维持体温平衡,各项负担瞬间叠加。有些人吃完夜宵后,直接倒头就睡,结果半夜就出现心率骤降、心律不齐的状况,没几分钟,生命的迹象便悄然消逝。
有一家医院对深夜猝死送医的病例进行统计,发现 60% 以上的患者在事发前 2 小时内食用过高脂高糖的夜宵,并且正处于空调直吹的环境中。这并非是空调和夜宵本身有毒,而是在深夜这个特殊时段,人体的 “代谢能力” 本就较弱,此时再给予这些强刺激,身体根本承受不住。
另外,有一种看似养生,实则可能暗藏危机的 “放松方式”,那就是 “泡脚或热水澡过头”。许多人喜欢在晚上泡泡脚或者泡个热水澡,认为这是养生的好方法。泡脚、泡澡本身没错,但关键在于要懂得节制。有些人泡脚时,水温高到能把脚烫得发红,还一泡就是半小时,泡完后直接倒在床上就睡。这种过热的刺激会使血管先扩张,泡完后又迅速收缩。而且夜间人体血压本就偏低,如此一扩张一收缩,就相当于给心脏施加了一个 “热冷负荷”。尤其是老年人以及患有三高的人群,泡完脚后立刻躺下,血压降低,脑供血不足,心率变慢,很容易诱发猝死。有医生提出了一个名为 “泡脚后低血压猝死综合征” 的观点,并且已经在不少病例中得到了验证。特别是那些认为泡完一身汗就是 “排毒”,甚至把自己泡到快头晕目眩才肯罢休的人,最终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最容易被年轻人忽视的,还有 “半夜情绪爆发”。夜晚,尤其是独处的深夜,是情绪最为不稳定的时段。许多人会在这个时候,不由自主地反复回忆过往、陷入思考,焦虑感也随之而来。刷社交媒体时,看到别人生活得光鲜亮丽,就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和对象吵完架后,压着一肚子火气,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工作压力大时,半夜躺着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这些情绪可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层面,它们会实实在在地反映到生理上。当情绪波动剧烈时,皮质醇飙升,肾上腺素释放,心跳加速,血压也变得不稳定,有些人甚至会出现阵发性心律失常。有研究统计表明,情绪激动后的 12 小时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会提升近 30%,并且这类事件往往集中在凌晨 1 点到 3 点之间爆发。
曾经有一位程序员,晚上加班结束后,在微博上发了几句宣泄负面情绪的话,躺下不到半小时,人就没了。事后检查,并未发现基础疾病,连医生都表示,这很可能就是由情绪诱发的 “无结构性猝死”。
需要明确的是,问题并非这些行为绝对不能有,而是人们要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不能总是以 “舒服” 为借口,肆意挑战身体的极限。其实,很多猝死的人在事发前,身体都曾发出过一些信号。比如,白天困得不行,仿佛身体被抽干了力气,可到了晚上却精神得难以入睡;走路的时候,总感觉心跳加快,头部发胀;早上起床时,眼皮浮肿,脑袋昏昏沉沉,仿佛被一层迷雾笼罩。这些都可能是身体已经陷入 “慢性失衡” 状态的表现。然而,人们总是心存侥幸,觉得只要没疼、没晕、没倒下,身体就没出问题,直至悲剧发生。
有人或许会问,自己年纪不大,平时也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只是晚上喜欢晚睡、玩手机、吃点夜宵,自我感觉还挺健康的,那该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已经快到身体极限了呢?有没有什么指标或者身体反应,能提前警示自己 “离猝死不远了” 呢?答案是肯定的。这类人群最应该关注的,并非常规的心电图,而是 “变异性心率(HRV)”“清晨血压变化”“夜间心率监测” 以及 “晨起激素指标”。例如,夜间心率如果一直高于 70,而醒来后心率却降不下来,这就表明交感神经在夜里没有得到休息。晨起血压若超过 135/85,属于 “非杓型血压”,意味着晚上血压没有下降,心脏负荷过重;HRV 持续降低,则代表心脏的自我调节能力在逐渐退化。晨起时皮质醇如果异常高,也说明夜里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这些信号都是身体在向你 “求救”,并非你没有生病,而是身体已经快 “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