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长期停放 无人维护 “僵尸电动自行车”成了隐患

充电车棚里,堆积着破损的电动自行车。

  “充电位本就不多,这么多不骑的电动自行车还挤在这里,正常要充电的反而没了地方。”看着占据车棚两端充电位的数辆“僵尸电动自行车”,市民罗女士头疼不已。

  类似情况在我市的居民小区较为普遍,在不少停车棚,都能看到积满灰尘、车身破损的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因无人使用、长期停放、疏于管理,变成了“僵尸车”,不仅影响小区环境、占用停车空间和充电位,还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

  面对这些“僵尸电动自行车”,小区物业因没有执法权和政策支持,贸然清理会被车主投诉,不清理又可能被其他业主投诉,时常陷入两难境地。采访中,一些物业公司呼吁: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问题凸显

  罗女士居住在尖草坪区一个规模较大的小区,尽管物业设置了几处电动自行车存放和充电的场所,但随着电动自行车不断增多,停车和充电都成为问题。在充电车棚里,几辆积灰、破损的电动自行车占据着本就稀缺的充电位,引发很多骑车居民的不满。

  记者探访多个小区发现,“僵尸电动自行车”的情况较为普遍。在晋阳街臻观苑小区(北区)存车棚,除了有“僵尸电动自行车”抢占车棚充电位的情况,还有一些随意停放在小区公共区域。“小区里的道路本来就窄,这些僵尸车常年停放在小区道路旁,每天开车上下班都小心翼翼的,非常不方便。”居民陈先生说。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也反映,“僵尸电动自行车”也给小区卫生造成困扰:“车子停在路上常年不换地,我们打扫卫生也不方便,夏天高温,很容易滋生蚊子和苍蝇。”

  记者探访发现,几乎每个居民小区都停放着一些“僵尸电动自行车”。从外观上看,这些车车况较差,有的盖着篷布,有的锈迹斑斑,有的轮胎干瘪,明显是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一些车的车筐里还堆满了纸板、塑料等垃圾,一旦有人随手扔烟头极易引发火灾。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电动自行车的电瓶如果长期无人维护,可能会发生自燃、自爆,已然成为安全隐患。

  缺乏依据

  为了保证电动自行车能够正常有序充电,物业会定期清理车棚内的“僵尸车”,却因为没有执法权,在清理过程中难免遇到阻力,甚至引起纠纷。

  田宝青是彭西二巷10号院管委会主任,因为没有物业管理,整个小区的物业服务由管委会负责。即便是这个只有两栋低层住宅楼的小区,在管理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问题上,田宝青和同伴们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但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不时有反弹,时不时地,就能看到田宝青在小区业主群里发出提示,要求车主立即清理自己的电动自行车,不得随意停放。

  时下,各小区清理“僵尸电动自行车”主要还是靠物业,物业虽然会提前多天在居民群内发布通知,但总会有人看不到,导致清理后引来不少麻烦。

  无论是物业,还是社区,工作人员均提到,目前对“僵尸电动自行车”的认定和处置,缺乏明确的标准和工作流程,往往只能靠经验和肉眼判断,处置过程又缺少政策支持,容易惹麻烦,导致治理工作举步维艰。

  对此,一名消防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相关管理规定,对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僵尸电动自行车”,他们会责令相关个人和单位进行整改,对于拒不整改的才会进行处罚,“总体还是以劝阻为主”。

  亟待规范

  为何小区会有如此多的“僵尸电动自行车”?多名受访者认为,产生“僵尸电动自行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国家并没有制订非机动车强制报废规定。

  那么该如何治理呢?有物业工作者认为,应该加强联合整治力度,让那些“僵尸车”的车主能知晓其中的危害性和危险性,主动清理。还有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可结合国家大力推行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老百姓将“僵尸车”换成新车。来自基层探索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但要长效治理“僵尸电动自行车”,更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政策,让基层治理有据可依。

  据悉,公安部出台的《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中规定:对于住宅小区的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有物业的,归物业公司管;没物业的,由主管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管。通告还明确要求管理方发现问题“应当制止并组织清理”,对于拒不清理的,要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派出所报告。

  一些物业公司也表示,有关部门应该尽快研究出台管理办法,在注重平衡公共利益和私有财产权之间关系的同时,更加明确部门分工,逐步形成完善成熟的清理程序和流程,使“僵尸电动自行车”不再形成隐患点。

 

太原晚报‬ 记者 申波 文/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