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胡天立 吴盈秋 设计 王汝吉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通过三维建模等工具进行创作。受访对象供图
新学年即将开启,教育部官网最近公示了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从申报的专业类型看,2025年度共申报239种专业,其中不乏人工智能教育、科技艺术、数字治理、区域国别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新文科专业。
教育部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来,各大院校的新文科建设引人关注。作为高教大省,浙江出台了《普通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
近5年,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为新文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今年,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迭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AI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文科建设如何更好地实现文科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文科教育如何进行价值重塑?
详情点击>>
潮声丨AI时代,新文科点亮新赛道
实现AI与新文科双向赋能
今天的潮声《AI时代,新文科点亮新赛道》,从多角度反映了在AI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文科建设如何更好地实现文科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文科教育如何进行价值重塑?昨天正式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从多方面为正在快速发展的新文科带来新机遇新任务。实现AI与新文科双向赋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新文科建设从1.0迈入2.0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强化人工智能对新文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赋能作用。自2018年“新文科”建设启动、教育部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来,高等院校的新文科建设引人关注。新文科最显著的特点是融入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亟待培养支撑AI产业化与产业AI化的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AI+人文”复合型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在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中展现更大作为的迫切需要,是适应人工智能融入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新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超常规构建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
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文科科研范式创新。《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形式,拓展研究视野和观察视域”。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沿用“观察-假设-验证”的科研范式,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入推动了研究过程由单向链条向动态闭环升级,形成了“数据密集-智能涌现-人机协同”的三元认知方法论,以新计算社会学为例,该领域借助计算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大数据和创新方法获取与分析社会数据,形成了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的全新范式。清华大学与同方知网成立数字人文联合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独特优势,构建人文研究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新型学术平台,提升“AI+社科”研究者跨界交流与融合创新能力。
以新文科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赋能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人工智能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倡议各方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以保障社会安全、尊重人类权益为前提,“智能向善”则在规范人工智能在法律、伦理和人道主义层面的价值取向,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控。2023年,我国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的核心要求纳入,进一步规定AI生成内容需防止歧视、杜绝垄断与不正当竞争、保障用户身心健康、提升透明度和生成内容的可靠性。人文科学直接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虽然研究社会现象,但本质仍围绕“人”的行为。要把新文科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全过程,持续推进技术向善、以人为本、普惠共享,实现尊重人、服务于人、透明责任、开放包容。
人工智能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而新文科将发挥重要的人才支撑和引领规范作用,通过人工智能与新文科的双向赋能,将在人工智能时代书写更具人性光辉的文明篇章。
海报由AI共同创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