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局既定,联合国应运而生:“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
“历史告诫我们,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主席牵挂人类福祉,聚焦时代痛点,指出:“我们真诚希望各国都以史为鉴、以和为贵,共同推进世界现代化,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推动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的历史性关口,共擎历史的火炬,方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中国将与各国携手做变局中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一)
世界正遭遇“风雨交加”的时刻:全球冲突数量屡创新高,关税大棒肆意冲击国际经贸秩序,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严重滞后,气候危机引发“全球沸腾”,数字鸿沟拉大发展差距……
在国际观察者眼中,人类社会进入“未知水域”,和平与发展前景充满变数。美国史汀生中心研究员罗伯特·曼宁认为,不幸事件同时发生、互相碰撞产生了复合作用,这是二战以来最不确定的一个时期。澳大利亚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全球范围的军备竞赛、经济碎片化以及规则体系的失能,使国际秩序正逼近危险的临界点。
穿越未知水域的惊涛骇浪,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成功解决困扰多年的边界问题,双边关系发生质的突破;在多国斡旋下,一度剑拔弩张的泰国和柬埔寨达成和解;中国与东盟十国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向签署升级议定书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中国与欧盟发布联合声明,强化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共同立场与合作框架……
“世界仍在变得越来越平。”《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坚信,推动我们走到一起,使世界紧密联系、相互交织,甚至相互依存的力量,与以往一样强大。
世界对强权政治的斗争从未停歇。个别大国固守零和博弈思维,迷信“实力地位”逻辑,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但是,21世纪的世界需要的是公道而非霸道,是共同安全而非绝对安全,是多边主义而非单边主义。慕安会前主席克里斯托夫·霍伊斯根表示,这个更加多极化的世界需要以《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为基础的规范和原则。
抵制“唯我独尊”,各国对共同发展繁荣的追求从未动摇。历史和现实证明,相互依赖不是风险,利益交融不是威胁。每个国家都有追求发展的权利,实现共同繁荣需要相互成就,而非“本国优先,哪怕关税滔天”。巴西总统卢拉表示,世界不需要保护主义,而是需要在规则指引下确保贸易公平,实现双赢。一国对他国施加霸权,不会也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
摒弃“灰暗滤镜”,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当前不少国家面临经济乏力、政治极化、分配不均、治安恶化等问题,世界也进入“发展紧急状态”——联合国发布的《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可持续发展议程近一半目标进展缓慢,18%的目标甚至出现倒退。各国人民期待的是孜矻拼搏、共克时艰,而非煽动虚假信息风暴,搞甩锅推责那一套。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认为,发展是一项基本人权,所有人都应积极参与其中。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
(二)
“我愿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顺应了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契合当今世界的紧迫需求,激荡起广泛共鸣。
把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足、少数国家将“家规”强加于人、联合国地位和权威遭到削弱、南北发展鸿沟扩大、全球治理滞后和碎片化等症结,习近平主席坚定主张——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阐明了完善全球治理需要遵循的方向、原则和路径,为全球治理改革校准航向提供了指引。
上合组织秘书长叶尔梅克巴耶夫认为,全球治理倡议在上合组织平台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与会领导人一致表示欢迎和支持。这一倡议的几个核心理念,都与上合组织发展优先方向一致。
曾经,在地缘政治叙事里,亚欧腹地因扼守世界地理的“十字路口”而沦为大国博弈的“棋盘”,有西方学者总结,“谁控制了亚欧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在现代化征途中,身处内陆的中亚面临着难以突破的地理壁垒,在“向海而兴”的历史进程中被视为“发展的洼地”。在世界文明版图上,“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甚嚣尘上,亚欧腹地上的多元文明与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被贴上“异质”的标签。
回望世纪之交,中国与亚欧五国准确识变、应变、求变,作出了牵手上合组织的历史抉择。践行“上海精神”,地区国家发现了与邻国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新可能,打开了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新空间,找到了建立更加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的同行者。
24年来,在广袤山海间,上合组织因势、应势、成势:率先建立边境地区军事领域信任机制,率先启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率先缔结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率先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从6个创始成员国发展成为27个国家的“上合大家庭”,地域范围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人口总数近世界一半,经济总量占全球四分之一,成为人口最多、幅员最广、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合作组织。
海河之滨,天津峰会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再上层楼: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批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关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声明,通过加强安全、经济、人文合作和组织建设等24份成果文件,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上合力量”、为推动全球开放合作展现“上合担当”、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上合示范”、为捍卫国际公平正义采取“上合行动”,为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积极引领、当好表率。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极世界,建立一个所有地区、所有文化、所有宗教、所有文明都能合作共事的世界,上合组织成员国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合组织的存在是迈向真正多极世界的基础条件之一。
(三)
9月3日,天安门广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引发外国网友热议。
人们关注中国的强大:“这才是真正的力量与自信”“这是属于亚洲国家的荣耀和骄傲”……
人们更赞赏中国的主张:“令人印象深刻的力量展示!团结与平等对全球稳定至关重要”“中国发展了经济,而没有向任何国家投掷任何炸弹”“中国向世界表明将站在正义的一边”……
曾经历过两次战争的中阿卫视伊拉克籍记者方浩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表示,举行纪念活动是为了铭记历史、共创未来,中国让更多的国家来到中国开展合作,去一起实现发展,让这个世界变成一家人。
面对百年变局,中国的选择明确而坚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倡导“同球共济”的精神、开放包容的胸襟、合作共赢的愿景,主张以和平发展超越冲突对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绝对安全,以互利共赢摒弃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鉴防止文明冲突,以绿色发展呵护地球家园。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构建命运共同体行列,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
面对冲突战火,中国笃信“通往和平的道路就在脚下”。8月29日,《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正式生效,这是中国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创造性贡献。从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阿富汗问题上劝和促谈,到促成沙伊“握手言和”、推动巴勒斯坦内部和解、为维护缅北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从推动五核国领导人首次就防止核战争发表联合声明,到深化人工智能治理、公共卫生等领域国际合作,中国始终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源,为国际合作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面对发展挑战,中国始终秉持“兼济天下”。“中国是一片确定性的绿洲”“中国是投资兴业的热土”“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中国不惧逆风坚持开放合作的努力,赢得国际社会青睐。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建设高水平开放形态的海南自贸港,连续举办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盛会,引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向,与各国拓展合作发展新空间。
致力于互利共赢,中国主张在世界版图上不应有发展的空白。宣布全球发展八项行动、中非“十大伙伴行动”、中拉“五大工程”;给予所有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增强全球南方国家获得投资和金融支持的可及性……有国际媒体评论,当个别大国肆无忌惮巧取豪夺时,中国展现了“大国应有的样子”。
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升至6年来最高水平,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抱有好感。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日前发布的《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显示,中国软实力排名升至第二位。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表示,真正体现中国力量的,不只是各方面成就,更是从容应对各种干扰的韧性。中国是理性、强大、可靠的伙伴,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稳定性,更是持久未来的希望。
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行大道者得人心,凝众志者成其远。唯其如此,才能让世界成为各国的世界,让未来成为所有人的未来。
(作者:关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