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深夜11时45分,静安区大宁路派出所指挥大厅灯火通明。民警孙季鹏疾步走向等候区的耿女士:“您这案子有新进展,情况有点特殊。”当听到自己的“小破车”竟牵出离奇案情时,耿女士未曾想到,这场乌龙将成为观察上海基层警务改革的绝佳窗口。
耿女士的折叠电动自行车实在不起眼,当它从地铁口“消失”时,连她自己都犹豫:“值得报警吗?”但接警民警的反应出乎意料:半小时内完成现场核查、调取公共视频、立案调查,甚至开警车带她重回现场确认。
指挥室内大屏闪烁,风险预判、视频追踪、人员排查、信息核验四道程序同步启动,最小作战单元高效联动。而最终,视频画面捕捉到戏剧性一幕:一名黑衣男子拿着钥匙,竟顺利启动了耿女士的车。原来他受朋友委托卖车,却在地铁口错认了车辆。
“辖区现在很少有电动自行车盗窃案了。”孙季鹏的感慨背后是硬核数据——该所辖区报警类“110”、违法犯罪案件接报数、刑事立案数实现“三连降”,重大案件“零发生”。而这次“乌龙案”全程处置仅用4小时,民警在结案后还给耿女士送上防范建议:“加把链条锁吧,免得再被‘顺走’。”
当事人原帖。
耿女士的“乌龙案”中藏着关键细节——民警在反复确认停车位置时,综合指挥室已直接调阅了地铁口岗亭周边的多个公共视频。“上海智能安防设施基本上全覆盖,这也是近几年小偷小摸类犯罪减少的原因吧。”耿女士感慨道。
7月4月,一条“有人在路边晕倒”的线索在大宁路派出所自研的“NING安宁”平台流转。正在附近执勤的副所长周云及时赶到现场并成功施救,而更精妙的“AI调解通”系统,则用海量案例库为民警提供纠纷调解方案,老小区加装电梯、中高考停车等“老大难”因此迎刃而解。
科技赋能下,静安公安分局构建起贯穿全区16家派出所的警情“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从群防群治线索捕捉到处置后专人盯办,连雷雨天的广告牌脱落预警都实现分钟级响应。当极端天气橙色预警在大屏闪烁,警力早已奔赴现场。
“结案”后,耿女士乘坐警车回家时忍不住感叹:“民警们太不容易了!”她不知道的是,那辆载她寻车的警车,每晚都会出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间,在夏夜升腾的烟火气里,只为博得群众一句“看到警灯,多晚都安心”的赞许。
这份守护在任何时期都显得滚烫。2022年,大宁路派出所创立了“社区帮困警务室”,以“24小时·服务不间断”为宗旨,3年来累计帮助辖区居民化解各类“急、难、愁、盼”问题600余个,后该工作室融入了分局“三所联动”多元纠纷调节机制,又先后组建起多支横跨城区治安管理、司法跨前干预的专业调解队伍,合办过50余场次的“三所联动”调解会,“疑难杂症”的调解率高达90%,逐渐成为了架起守护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新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