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工人日报社评丨生命至上,愿更多地方交出防灾减灾“满意答卷”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吴迪

自然灾害仍有诸多未知性和不可控性,所以防灾减灾一直都是“进行时”。期待更多地方以等不得、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持续研究本地常见灾害的特征、应对难点、经验教训等,从一个个零伤亡的案例中寻找防灾减灾的启示与共识,将“生命保卫战”进行到底。

据7月6日《中国应急管理报》微信公众号报道,日前,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了一起针对山洪极端灾害的应急响应实践典型案例——今年5月底,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连续遭遇大范围强降水,辖区内23条河流同时超警,多处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截至6月13日,该自然灾害造成全州2万多名群众受灾,3890人紧急避险转移,220多间房屋损毁,河堤、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亿元。然而,在这场大灾中,有一个特殊的数字是零——当地灾情报告显示,全州人员零伤亡。

重灾区全乡6个村有4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唯一的公路塌方74处……在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重大的背景下,人员伤亡为零,这个对比令人欣慰和意外。这场“生命保卫战”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从媒体报道来看,人员零伤亡主要缘于当地的“1262机制”,即提前12个小时、6个小时、2个小时发布精细到县、乡镇的强降水预警,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递进式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应急联动机制。

简单说,这一机制的直接作用有三个关键词:提前预警、精准防范、及时响应。比如,在灾前,递进式的天气预警为灾情研判、决策部署、转移群众争取了更多提前量,有利于资源配置更加高效,进而使“防灾”力量得到加强;在暴雨产生灾害期间,该机制可以实时确定重点灾害区域,各地可随时调整应对策略和响应级别,让相关防范和应对灾情工作更有方向感……

当然,零伤亡背后还有强大的系统性支撑。一方面,中央财政持续多年下拨专项资金支持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涵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与治理工程等。另一方面,当地各级职能部门对发生过灾害的山体、江堤等地质灾害点进行了针对性治理,建立了地质监测员机制,加强日常巡查排险及预警工作;灾害发生后,各职能部门组成抢险救灾工作组及时向灾区进发,以最快速度应对,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知道问题在哪儿,知道该如何抢时间、如何应对,在一次次抢险救灾的实践中不断校准相关预案和做法,这种因地制宜完善工作方法的探索,以零伤亡的成效体现出价值。类似的思路和举措,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得到了应用。比如,沿海台风频发的地方,形成了渔船提前入港避险、人员提前撤离危险地区的成熟有效做法;处于地震活跃带的地方,有的持续增加紧急避难所建设,有的利用手机软件、电视屏幕弹窗等预警地震波倒计时,等等。

为了提高防灾减灾实效,一些地方在智慧治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地理环境复杂的地方可能“十里不同天”,利用AI技术辅助天气预报可以更精准锁定异常天气范围;有的地方针对强对流等极端天气加强“靶向发布”“闪信”等新手段新技术应用,提升防范应对效率。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应对灾害时都取得了零伤亡的“战果”。据媒体报道,不久前,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地区降水量超历史极值,“29.83万人受灾,零伤亡”;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连续遭遇三次特大洪水袭击,“洪峰三过零伤亡”……这些案例有着相同的“密码”——从本地实际出发,增强天气预警的精准性、范围的可靠性,提升防范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

极端灾害零伤亡,是一份“高质量的答卷”。但理性而言,自然灾害仍有诸多未知性和不可控性,所以防灾减灾一直都是“进行时”。期待更多地方以等不得、慢不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持续研究本地常见灾害的特征、应对难点、经验教训等,从一个个零伤亡的案例中寻找防灾减灾的启示与共识,将“生命保卫战”进行到底。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