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百科

手机版

喜讯!保康县成功入选“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联合公布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保康县成功入选。

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是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力举措,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工程。

保康属国家秦巴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核心区,郑渝高铁和4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建设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与保康打造“全国生态文旅康养目的地”的目标定位一脉相承,既是时代赋予保康的光荣使命,也是保康山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推进绿色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优良。保康县森林覆盖率达84.13%,全年空气优良率96.7%以上,原始牡丹、云锦杜鹃、古桩紫薇、野生蜡梅等花卉品种珍贵稀有,有“中国紫薇之乡”“蜡梅王国”“牡丹故乡”的美誉。文化资源丰富。保康是楚文化的发源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精神发源于保康,造就了尧治河、黄龙观等一批高山偏远乡村通过发扬愚公移山的斗争精神、奋斗精神、战斗精神,从贫穷落后村蝶变为高山幸福村的全国典型案例。文旅康养资源富集。全县拥有旅游景区、景点以及可开发的旅游资源100多处,涵盖7个主类、21个亚类、103个基本类型,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县(市)前列;峡谷、溪瀑、溶洞、山峦交相辉映、处处成景;地热资源丰富,汤池峡温泉被誉为“华中第一泉”,万年山地热水温58.6℃,日出水量1230立方米。近年来,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

扎实的产业基础支撑。保康以重点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融合、设施融合、产业融合、活动融合为抓手,扎实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变资产、产品变产业、人气变财气。全县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数量居襄阳市第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25家、滑雪场3家、温泉2家,“三美乡村”试点106个,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2024年,全县规上文化企业达65家、产值27亿元,接待游客7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55亿元。

近年来,保康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四个坚持”为抓手,多点发力、纵深推进,全力激活乡村文化振兴“一池春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坚持规划引领。实行“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一体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示范村、民俗文化典型村、特色产业专业村。坚持项目带动。充分挖掘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融入文化创意、美术设计、数字文化,推进民间文化馆、“非遗”工坊、乡村主题公园、民俗演艺等项目落地,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坚持创新驱动。推进设计、音乐、美术、手工艺等文化艺术元素创新应用,促进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创意转化,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服务业、科技、教育深度融合。坚持宣传联动。通过主流媒体宣传、专题推介活动、品牌形象推广等,不断提升“康养福地 楚源保康”品牌影响力。此外,保康还同步实施全域“联动”、产业“提质”、项目“壮腰”、品牌“创优”、文化“赋能”和人才“兴村”六大工程,通过多维度发力、系统性推进,持续巩固和拓展乡村文化振兴成果,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来源:保康发布)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