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李瑶 青岛报道
4月30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有关情况。青岛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秦云鹏,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一级调研员翟林林,市文化和旅游局产业发展处处长刘文静,青岛海洋科技馆党总支书记王云忠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指出,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及其他组织应当开展科普工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为了更好服务全民海洋科学素养提升,服务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服务海洋强国建设,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化发展,青岛市科协联合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制定了《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工作方案》。
工作目标: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
将按照“一二三”工作思路,提升海洋科普品牌化、协同化、全域化水平,促进海洋科普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
“一”指的是锚定一个目标
通过开发海洋科普优质产品和服务,打造校外科学教育沉浸式“第二课堂”,输出先进科普模式与优质资源,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青岛海洋科普之城,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青岛力量。
“二”指的是创新两个模式
探索“海洋科普+”跨界合作模式和“+海洋科普”理念融合模式,推动海洋科普与教育、文旅、研学、媒体、培训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手段、市场化思维、跨产业联动与科普产业有机融合。
“三”指的是构建三个工作体系
以建设海洋科普资源平台、活动拓展、数字传播三大工作体系为支点,广泛撬动社会力量和科普资源,构建海洋科普合作平台。
实施背景:提升全民海洋科学素养
经略海洋,需要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也需要涵养公民海洋素养的沃土。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起着贯穿联通作用。青岛拥有丰富、优质的海洋科技资源,聚集着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为了更好地推动青岛的海洋领域科研资源、学术资源、科创资源实现科普转化,动员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和科技场馆参与海洋科普事业,市科协牵头制定《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在工作方案酝酿草拟过程中,青岛市科协开展了涉海科普教育基地调研工作,走访了10区市20余家代表性科技场馆,科学了解当前场馆的运营情况、对外开放情况、内容和产品开发情况、科普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摸清青岛市海洋科普资源“家底”。青岛市科协协同市教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对工作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初步确定了合作模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形成了目前的工作方案。
主要举措:聚力构建
聚力构建海洋科普资源平台体系
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科普场馆资源、内容资源、活动资源和人才资源,在工作方案中梳理整合各类资源,着力打造共建共享、供需对接、供给有力的平台体系。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完善科普场馆发展体系,以青岛海洋科普联盟、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联盟等区域性科普组织为纽带,引领更多科普场馆参与海洋科普事业,进一步发挥青岛海洋科技馆、青岛科技馆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中国大洋样品馆等专业性博物馆、展览馆的展教优势,发挥海信探索中心、青岛贝壳博物馆等社会化场馆的运行优势,促进馆际合作、馆社合作、跨界合作。
规划海洋科普研学精品计划,围绕青少年多样化科普需求,大力开发科学文化积淀深厚、海洋特色鲜明、科普属性突出、地缘优势显著的主题研学计划。
开发海洋科普特色课程,与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进一步对接合作,继续开发注重互动性、探究性的海洋科普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课程。
汇聚海洋科普优质资源,通过开展原创海洋科普作品、海洋科学家精神宣传作品征集活动,筛选推介海洋科普精品图书、出版物等方式,形成科普资源包和线上资源平台,多渠道对外开放共享。
培育海洋科普骨干人才,广泛宣传动员,鼓励科普专家、科普大咖、科学副校长、海洋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科技志愿者等群体积极参与海洋科普,为青岛建设海洋科普之城夯实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聚力构建海洋科普活动拓展体系
科普活动举办水平是科普服务能力的直接体现。将加强横向协同和纵向联动,共同推出包括科普竞赛、联合活动、主题活动、特色活动在内的海洋科普系列活动,不断完善活动动员机制、工作机制和宣传机制。精心培育青岛市海洋科普知识网络竞赛、青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岛市小学生海洋科普讲解大赛、青岛市中小学海洋知识竞赛等竞赛品牌,策划组织海洋科普“五进”活动、海洋科普联合活动,借助科普秀、科普剧、科学实验、观察体验等新的活动载体,发挥“校外大课堂”浸润式科学传播的优势,推动科学传播大众化。
另外,为推动青岛优质海洋科普资源整合输出,将积极融入青岛市对口协作工作大局,继续深化打造西藏日喀则海洋科普馆,拟于今年下半年开展“海洋科普西部行”活动,组织专职科普人员和科技志愿者赴甘肃定西等地,为中西部青少年推出涵盖海洋科普巡展、讲座进校园、科学家精神展览、科学小实验等板块在内的“科普大餐”,加快实现海洋科普资源跨地域流动与共享。
聚力构建科普数字传播体系
为更加充分地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化海洋科普需求,注重在“媒体+科普”上下功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提升优质科普内容的创作和传播能力。以海洋科普抖音号为例,去年全年推送短视频210个,观看量达1550万人(次),海洋科普传播效能显著增强。
按照工作方案,将用好各类自媒体资源,发挥科普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科普易行·智慧地图”微信小程序平台的传播优势,打通线上线下科普资源共享渠道。
推出线上直播活动,以海洋科普直播工作室等阵地为依托,精心筛选直播课内容和主题,邀请海洋领域专家做客,促进前沿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向社会传播扩散。
制作原创海洋科普节目。推出全媒体沉浸式海洋科普节目《探海》16期,通过实地探访科考船、对话院士专家、走进科普场馆等方式,展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增强科学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开设《你好,科学家》电视栏目,拍摄《青岛海洋科学家的故事》系列纪录片,展示青岛海洋领域科学家优秀事迹及崇高精神品格。
另外,为了强化工作方案各项重要任务落地落实,还确定了三个推进措施:
加强横向协同,与教育部门、文旅部门建立动态联系、协同推进机制,着重做好供需对接、资源共建、信息互通、渠道共享等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为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凝聚工作合力。
加强社会动员,与科普场馆、博物馆、标本馆、展览馆全过程联动,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科普研学、科普活动组织、海洋科普宣传、科普产品开发等工作,为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增强保障支撑。
加强机制创新,采用市场化思维,引入市场化机制,借助市场的力量,加大优质海洋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提升科技场馆运行效率、海洋科普发展效率,为打造青岛海洋科普之城注入持久动力。
今年以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多措并举大力提振文旅消费,推出了“一月一主题”文旅促消费活动,比如四月份的“起跑山海间,遇‘舰’海军城”,都同步配套了海洋科普研学旅游产品和线路。我们还将紧抓“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发展机遇,适时举办“上合研学旅游节”,在五一、端午、暑期、十一等节假日,加大海洋科普研学旅游配套力度。持续优化政策、整合资源、扩大平台、加大课程开发、完善研学产业链配套,和市科协、市教育局携手,共同策划一系列海洋科普研学活动和促消费活动,加快推进海洋研学旅游规范化、特色化、品质化和国际化发展,为建设海洋科普之城和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做出文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