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曹妤)7月27日,第十届“创客中国”智能仿生机器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重庆市两江新区举行,大赛聚焦前沿核心技术,汇集全国创新项目,集中展现我国智能仿生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成果。
第十届“创客中国”智能仿生机器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本次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承办。
大赛颁奖环节,在企业组、创业组及专题组,共评选出13个一等奖、24个二等奖及27个三等奖。获奖项目涉及家庭、医疗、交通、工业等众多应用场景。
国家机器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重庆)主任赵赢认为,本次大赛具备极高的产业价值。他指出,赛事通过三个层次推动产业升级:一是聚集响应国家战略的前沿技术团队;二是发掘未来产业的潜在独角兽企业;三是发现产业链的重要连接点,推动补链强链。
以医疗市场为例,此次大赛有多个医疗相关项目获奖。深圳市罗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沈路平分享了其全球首款获批的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研发历程。该企业2015年布局自然腔道技术,2023年完成临床试验,突破传统腹腔镜手术局限。“若跟随达芬奇技术路线,只能做中国仿制品。而在新兴领域,我们有机会定义全球标准。”沈路平介绍,第二代产品已进入已完成型式检验,进入新的研究阶段,标志着中国手术机器人从技术跟随转向标准引领。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研发负责人常新朝则关注大赛的人才培育价值。“参赛学生团队展现的技术理解力和创新激情令人振奋。”他指出,医疗机器人需要跨学科协作,赛事为高校团队提供技术验证平台,促进行业经验向新生代传递,避免“重复试错”。
“本次参赛使用的是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身高约132厘米,体重约35公斤,拥有41个自由度,最大关节扭矩达到120N.m,可进行高难度的动态动作,具有超越常人的灵活性。”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何苗带领的团队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专题组一等奖,“目前该机器人主要面向科研领域,未来希望拓展至实际应用场景,如搬运任务,但还需解决重量感知、路径规划、障碍识别等具体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晓明作为赛道组织者之一,解析了选择“连续体医疗机器人”作为本次机器人外科操作技术赛道主题的深意。该赛道聚焦呼吸道、消化道、血管、耳鼻喉等人体自然腔道手术场景,设置精准打点标记、目标稳定抓取等比赛任务,并鼓励在比赛中展现智能感知、自主导航等能力,引导企业从机器人辅助手术迈向自主手术操作。
在刘晓明看来,参赛团队掌握了连续体医疗机器人的机构设计、驱动控制以及人机交互等核心关键技术,通过创新机器人外科手术术式,扩大了医疗机器人的临床适应范围,大部分参赛机器人已实现或者接近临床实用。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二所八室主任陈青展示了核工业机器人的特殊价值。其团队研发的耐辐射机器人突破材料与电子元器件极限,能在强辐射非结构化环境中替代人工作业。“多机协同是核工业运维刚需。”陈青认为,在人工智能浪潮下,核机器人正向高可靠性、群体智能方向发展,未来将助力中国核工业技术出海。
本届大赛集中展现了我国智能仿生机器人领域从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并最终实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随着赛事发掘的优质项目加速孵化,智能仿生机器人有望在工业升级、生命健康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能。